去年今日此门中,人面桃花相映红。
出自唐代崔护的《题都城南庄》
译文去年的这个时候,我从这扇门里望去,只见那美丽的脸庞和桃花彼此相互映衬的绯红。
注释人面:指姑娘的脸。第三句中“人面”指代姑娘。
赏析此句是诗人的追忆,点出回忆的时间和地点,选取了“寻春遇艳”中最美丽动人的一幕进行描写,“人面桃花相映红”,自北周庾信《春赋》“面共桃而竞红”化出,运用巧妙,不仅衬出了少女光彩照人的面影,而且含蓄地表现出诗人目注神驰、情摇意夺的情状。
完善
原文
崔护《题都城南庄》
去年今日此门中,人面桃花相映红。人面不知何处去,桃花依旧笑春风。
译文及注释
译文去年的这个时候,我从这扇门里望去,只见那美丽的脸庞和桃花彼此相互映衬的绯红。今日再来此地,那丽人已不知所踪,只有桃花依旧,含笑怒放春风之中。
注释都:国都,指唐朝京城长安。人面:指姑娘的脸。第三句中“人面”指代姑娘。不知:一作“秖(zhǐ)今”。去:一作“在”。笑:形容桃花盛开的样子。
参考资料:完善
1、
彭定求 等.全唐诗(上).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1986:919
2、
于海娣 等.唐诗鉴赏大全集.北京:中国华侨出版社,2010:235-236
3、
末白 . 译文原创 . 2021年7月22日
创作背景
此诗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。唐人孟棨《本事诗》和宋代《太平广记》中记载:崔护到长安参加进士考试落第后,在长安南郊偶遇一美丽少女,次年清明节重访此女不遇,于是题写此诗。这段记载颇具传奇小说色彩,其真实性难以得到其他史料的印证。
参考资料:完善
1、
于海娣 等.唐诗鉴赏大全集.北京:中国华侨出版社,2010:235-236
赏析
全诗四句,这四句诗包含着一前一后两个场景相同、相互映照的场面。
诗的开头两句是追忆。“去年今日此门中”,点出时间和地点,写得非常具体,足见这个时间和地点,在诗人心中留下了多么深刻难忘的记忆。第二句是写人,诗人拈出一个人们犹知的形象——桃花,春风中的桃花人人都知道是何等的艳丽,而“人面”竟能“映”得桃花分外红艳,则“人面”之美可以想见;再者,本来已经很美的“人面”,在红艳艳的桃花映照之下定是显得更加青春美貌,风韵袭人。一个耀眼的“红”字,正是强烈地渲染出这种相映生色的景象和气氛。面对着这一幅色彩浓丽、青春焕发、两美相辉的人面桃花图,不用说姑娘的神采美貌如在目前,就是
展开阅读全文 ∨
后世影响
此诗及其本事很有传奇色彩,欧阳予倩先生曾就这个故事写了一出京剧《人面桃花》。这首诗流传甚广,而且在以后的诗词中也累见其痕迹。比如:“落花犹在,香屏空掩,人面知何处?”(晏几道《御街行》)再如:“纵收香藏镜,他年重到,人面桃花在否?”(袁去华《瑞鹤仙》)从这些作品也可以看出它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。后来人们用“人面桃花”形容女子的面容与桃花相辉映,后用于泛指所爱慕而不能再见的女子,也形容由此而产生的怅惘心情。
简析
《题都城南庄》是一首七言绝句。此诗设置了“寻春遇艳”与“重寻不遇”两个场景,看似场景相同,却物是人非。开头两句追忆去年今日的情景,先点出时间和地点,接着描写佳人,以桃花的红艳烘托人面之美;结尾两句写今年今日与去年今日有同有异,有续有断,桃花依旧,人面不见。
全诗以“人面”、“桃花”作为贯串线索,通过去年今日和今年今日时同、地同、景同而人不同的映照对比,回环往复、曲折尽致地表达出诗人因这两次不同的遇合而产生的感慨,正因其有过美好记忆,才尤其感到失去美好事物的怅惘。
崔护
崔护(772年—846年),字殷功,唐代博陵(今河北定州)人,生平事迹不详,唐代诗人。公元796年(贞元十二年)登第(进士及第)。公元829年(太和三年)为京兆尹,同年为御史大夫、广南节度使。其诗诗风精练婉丽,语极清新。《全唐诗》存诗六首,皆是佳作,尤以《题都城南庄》流传最广,脍炙人口,有目共赏。该诗以“人面桃花,物是人非”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人生经历,道出了千万人都似曾有过的共同生活体验,为诗人赢得了不朽的诗名。► 6篇诗文 ► 8条名句
完善
猜您喜欢
腰中双绮带,梦为同心结。
——萧衍《有所思》
凡战,所谓攻者,知彼者也。
——《百战奇略·第四卷·攻战》
肠断月明红豆蔻,月似当时,人似当时否?
——纳兰性德《鬓云松令·枕函香》
人生忽如寄,寿无金石固。
——佚名《驱车上东门》
不积小流,无以成江海。
——荀子《劝学》
妆罢低声问夫婿,画眉深浅入时无。
——朱庆馀《近试上张籍水部 / 近试上张水部 / 闺意献张水部》
天地不仁,以万物为刍狗;圣人不仁,以百姓为刍狗。
——《老子·道经·第五章》
功名半纸,风雪千山。
——张可久《殿前欢·客中》
东风忽起垂杨舞,更作荷心万点声。
——刘攽《雨后池上》
四面边声连角起,千嶂里,长烟落日孤城闭。
——范仲淹《渔家傲·秋思》